光伏大棚開啟應用新模式
2016年開始,臨汾的永和縣開始創新扶貧機制,通過因地制宜來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主動的推行光伏大棚電站、光伏地面電站和屋頂電站這三種模式。最近,永和的紅棗光伏大棚試點項目在全國范圍內首家已經實施完成。
該項目是將太陽能發電與紅棗種植融為一體,在實現清潔發電的基礎上解決了當地紅棗的裂果問題,同時,還配套雨水收集設施用于農業灌溉,達到了紅棗收益與發電收益的最佳結合。除此之外,光伏大棚除了利用頂部發電外,還可在棚下開展林下經濟和家禽家畜養殖,從而提高復種指數,促進產業升級,為扶貧開發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該項目年發電量為62811度,預計每畝棗田每年僅電費收益將達到1萬元。
光伏大棚是集太陽能光伏發電、智能溫控系統、現代高科技種植為一體的溫室大棚,大棚采用鋼制骨架,上覆蓋太陽能光伏組件,同時保證太陽能光伏發電和整個溫室大棚農作物的采光需求。太陽能光伏所發電量,可以支持大棚的灌溉系統,對植物進行補光、解決溫室大棚冬季供暖需求,提高大棚溫度,促使農作物快速生長。
光伏大棚是光伏應用的一種新的模式。與建設集中式大型光伏地面電站相比,光伏大棚項目有諸多的優勢:
1.可以有效地緩解人地矛盾,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光伏大棚真正發電的是利用的光伏大棚頭部的光伏板,并不占用地面的種植面積,也不會改變地面的任何東西,因此節約了土地的資源。對于在有效扭轉人口大量增加情況下耕地大量減少方面起到十分積極作用。另外一點,光伏大棚在原來的農業耕地上建設,土地質量比較好,方便開展現代化農業項目,發展現代化農業、配套農業也有利于將三大產業結合??梢灾苯犹岣弋數剞r民的經濟收入。
2.可以靈活創造適宜不同農作物生長的環境
通過在溫室大棚上放上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滿足不同作物的采光要求,可以種有機農產品、名貴苗木等各種高附加值的作物,建設光伏大棚還能實現反季種植、精品種植。